5月29日,2025年工業AI應用創新挑戰“百景大賽”即將舉辦。大賽圍繞工業AI創新場景,鼓勵高校學子深度參與人工智能賦能先進制造創新實踐。大賽自籌備以來,受到東莞廣大企業的關注與歡迎,結合實際生產情況,莞企紛紛“亮家底”“出賽題”。今起,南方+推出《AI“診脈行”》系列報道,走訪東莞工業企業,記錄工業場景與AI結合的探索與亟待解決的問題。敬請垂注。
在制造業一線,前期開發往往是企業爭取訂單的關鍵一步。面對大量尚處于意向階段的客戶,企業需花費時間與精力編制技術方案、評估報價,而這些投入最終是否能轉化為合作,卻難以預判。
如何在保障響應速度的同時,提高前期投入的性價比?東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宜安科技”)正嘗試引入人工智能技術,聚焦模具開發與壓鑄工藝的生成設計等典型場景,通過算法優化設計流程,縮短開發周期,為制造業在客戶響應和成本控制之間找到更優解。
真實制造場景,讓AI落地生長
龐棟是宜安科技研發負責人之一,在他看來,AI之于制造業,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附加項,而是決定企業能否參與未來競爭的“起跑線”,制造企業未必需要成為算法先鋒,但必須為技術落地提供真實且有價值的應用場景。
作為扎根東莞30余年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,宜安科技從傳統的加工制造起步,逐步轉型為集新材料研發、生產、銷售為一體的上市企業,業務涉及消費電子、汽車零配件、醫療器械、通訊基礎設備、大型LED幕墻、工業配件等領域。
跨行業、多品類的制造積累,構建了高度復雜且可遷移的典型場景,也為AI模型訓練與驗證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。正因如此,宜安科技成為工業領域人工智能探索的理想試驗田。
在模具開發與壓鑄工藝設計環節,宜安科技正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,嘗試搭建一個集生成式設計、參數仿真優化、工藝推薦決策于一體的智能系統。
只需輸入基礎參數,系統便可基于歷史數據與模型訓練,自動生成多個可選方案,再通過仿真模擬不斷迭代優化,直至輸出最優解,實現從“人工經驗判斷”到“智能協同設計”的躍遷。
“以前,一個模具的先期開發要一個半月甚至兩個月,現在我們希望最快能在兩三天內跑通。”龐棟坦言,這一變化尤其適用于大批探索性接觸的客戶。“你不做,就會失去這些潛在客戶,但做了也可能沒有下文。AI能幫我們用最小的資源投入應對最多的前期請求,把更多精力留給實際訂單。”
此前,模具設計極度依賴老師傅的個人經驗,數據庫雖有本地部署,但由于分類粗放、歸檔方式不一,檢索效率低下,“找圖常常像在大海撈針”。 基于這一痛點,宜安科技也在同步搭建3D智能檢索系統,希望利用圖像識別與結構化建模,將十余年的產品數據重新盤活,用“以圖搜模”的方式提升效率。 而在長期受到行業關注的醫療器械領域,宜安科技也希望能夠借助人工智能實現合規性稽查與預測指導,對國家標準、認證要求進行自動比對審核。
“法規時常更新,過去我們只能靠人工去官網‘爬’數據、比對文件。”龐棟介紹,如今,這類高頻重復性勞動非常適合交由AI處理。“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AI可能出現的‘幻覺’問題,嘗試在信息源權威性、邏輯校驗和糾錯機制上進行相關設計,盡可能使結果準確可靠。”
輕裝上陣,推動產學研用高效對接
龐棟認為,制造企業導入AI,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門檻,而是改造成本帶來的現實壓力。一次性的大規模升級,對多數企業而言并不現實。相比之下,按流程、分模塊、輕量化推進的路徑,更具可行性與可控性。
當前,宜安科技正沿此思路,在模具開發、圖形檢索、合規審核等關鍵環節逐步部署AI應用,并在政府支持與科研院所協同下,推進“產—學—研—用”閉環發展。
這一推進策略也與工業AI應用創新挑戰“百景大賽”的理念不謀而合。大賽強調“企業出題、科研解題、政府助推”,引導和激勵高校畢業生弘揚創新精神,圍繞工業AI創新場景,形成新作品、新應用。宜安科技等制造業一線企業,正是此次比賽的直接受益者。
今年以來,東莞在人工智能政策端持續發力。年初,市政府“1號文”以“人工智能+先進制造”為主題,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此后還明確提出將通過“五個一”賦能產業發展。
根據規劃,東莞力爭到2027年可調度使用智能算力規模10000P以上,打造100個以上AI+先進制造示范應用場景,引進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點企業。
“東莞政策效率高、資源配置實在,是我們敢于探索的底氣。”龐棟表示。宜安科技也將此次政策窗口視為一場“智能搶跑”的戰略機會。“AI早一天用,就能早一天積累數據與經驗。”
在龐棟看來,制造業各環節幾乎都有AI的用武之地,企業內部遍布可被算法賦能的關鍵節點。“除了我們正在部署的幾大場景,質量檢測與缺陷分析、設備維護等問題,也在生產現場反復出現,同樣亟需智能化手段解決。”
未來,宜安科技還將整合當前正在部署的AI能力,打通前端設計、制造過程與服務響應,構建覆蓋全流程的工業智能中臺,為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本。